全球商旅人感慨萬千
美國運通全球商務旅行(GBT,紐交所GBTG)之前發布消息,說自己收購了嘉信CWT。讀到這個消息,筆者實在是感慨萬千,因此大晚上花一點時間寫一下文章,借此聊聊筆者對商務旅行行業的一些看法。
如果單看GBTG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,可以看到GBTG總資產37.51億美元,總負債25.39億美元。但是細看這家公司的資產,可以看到當中有一筆12.12億美元的“商譽(Goodwill)”,而它剛好和12.12億美元的股東權益(資產減負債)相等。
所謂“商譽”,通俗的解釋就是“收購他人公司時所支付的溢價”。例如,以2塊錢收購一家市值1塊錢的公司,多出來的1塊錢在資產上就要記為“商譽”。
不過,一家公司三分之一的資產是收購他人公司時所支付的溢價,這收購來的公司顯然要有兩把刷子。GBTG此前的兩筆大收購分別是在2018年收購了英國同行HRG和在2021年收購了Egencia。
這就來到了“為什么要收購”的問題。這兩筆收購正好分別顯示了商旅公司的兩個擴張方向——更多的客戶和更全面的服務能力。
我們先從第一個問題開始聊起。與任何旅行社公司一樣,商旅公司也是典型的平臺企業。平臺企業本質上是把供應商(機票火車酒店)和客戶(旅客)對接起來的中介機構,因此規模效應非常明顯——手上的供應商越多,和客戶越好談條件;手上的客戶越多,和供應商越好談條件。
另一方面,商旅公司又多了一層自己的特點。對于旅行者而言,在“家”一側的覆蓋沒有用,在“外”一側的覆蓋才是重點。2018年GBT收購HRG就是一個典型的整合例子——對于在英美之間往返的商旅人士而言,HRG的供應商網絡能夠服務GBT的客戶,而GBT則能夠服務HRG的客戶,對兩者而言都大大降低了成本,提高了服務品質。
因此,規模擴張是商旅公司的必經之路。但是,傳統的商旅公司是人力密集型行業,其規模擴張受到勞動力隊伍的制約。事實上,商務旅行由于其頻繁程度,旅行者對服務在個性化上的需求相比一般的旅行社而言是更高的,數量也是更大的。
我以航班延誤這個商務旅行中經常遇到的意外因素為例進行說明。在航班延誤的時候,旅行者一般可以分為“積極派”和“消極派”——積極派會將自己的航班改簽到更早的航班,而消極派則會選擇繼續留在這個航班上。不過旅客往往并不是非黑即白,而是一種復雜的連續光譜:有些旅客是積極的,但是他的日程不允許他積極,新行程的起飛時間必須不早于新行程的起飛時間;有些旅客是注重體驗的,新行程的艙位必須不低于原行程的艙位;有些旅客注重價錢,只有不收退改費才會改簽到新行程;還有旅客即使不改簽,他得找個休息室坐著把電話會開了……凡此種種,不一而足。
而且由于大部分商務人士的集中性(單以美國為例,80%的商旅需求集中在紐約、洛杉磯和芝加哥等“20%的大城市”之間,中國應該也是集中在一線和二線城市),如果這些城市的機場出現惡劣天氣,那就是一拉一大片的延誤。因此,在傳統的差旅公司,一到大規模延誤、取消的時候,客服電話是必然要被打爆的。
因此,如果沒有好的系統,客服代表隊伍會因此疲于奔命,叫苦不迭。送外賣、網店這種幾十塊錢的單子,還可以用“僅退款”來安撫客戶,避免客服支出;但動輒上千上萬元的商旅支出,必然是需要有配套的客服能力。換一句話來說,如果沒有客服能力,客戶用你的商旅公司干啥?
事實上,差旅公司的地域分布就是勞動力隊伍制約的最好例子??v觀世界上的差旅公司,都是以英語為主要服務語言的。這是因為三個原因:首先英語是國際商務人士的通用語,請一個英語客服比請一個漢語客服覆蓋的絕對人數更多;其次英語客服是最好請、最好培訓的,南亞、東南亞有大量的英語人口;其三則是英語使用者地域分布廣泛,時差多,投訴不會集中在一個時區的上班時間,而是分散在不同的時間點(從早到晚依次為悉尼-新加坡香港-孟買-迪拜-倫敦-紐約-洛杉磯),不會出現大開大合的劇烈波動。
這就來到了今天的第二個議題——客服能力。正如我們剛剛所說的,客服能力是商旅公司的核心競爭力,而如果沒有好的系統,只能依靠人力實現這一點的話,客服代表隊伍就會疲于奔命;但是,系統和平臺一樣,也是有著規模效應的:一方面研發系統的固定成本,只能通過大量客戶加以分攤;另一方面,如果沒有大量客戶的反饋,也無法總結出可以開發成系統的標準業務流程。而最終,好的系統還會吸引更多的客戶,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,形成增長飛輪。
我們可以看到是,如今歐美的差旅公司已經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數字化轉型。例如,2019年開始BCD Travel就提供了API接口,允許企業自行對接,自動化下單、查單。GBTG和CWT也有類似的接口。
對于像我這樣有技術能力的旅行者而言,API接口能夠大大自動化我的工作流程。例如我只需要在日歷上新建一個日程,我自己寫的代碼就能調用API幫我自己訂好會場附近的酒店和機票。
當然,Egencia這樣的后起之秀已經更進一步,為技術能力沒有那么強的公司做了很多工作。對于GBTG而言,收購Egencia的其中一個目的,就是Egencia的數字化能力。Egencia是全球少數整合在著名企業協作軟件Slack中的商旅供應商,而GBTG收購Egencia之后,馬上把Egencia的Slack機器人復制了一份來服務以前GBTG的客戶,建設了自己的Slack客服能力。
Slack客服類似于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,但是和工作流程的貼合更加緊密。例如,在Slack上和同事或者客戶確定了日程以后,馬上就可以發送到Egencia去訂票;行程有變的時候,Egencia也可以通過Slack客服通知參會者。這種與企業溝通流程的無縫集成,使得客服獲得了更多的結構化信息,簡化了客服流程和工作壓力。
而進一步來看,未來的差旅行業正在逐漸引入越來越多的技術——而這些技術都是需要研發投入的重資產。單以行程規劃為例,如何找到最合適的航班和最合適的酒店,降低旅客差旅中的無效時間,往往需要進行復雜的計算。我們以酒店的選擇為例,如果不看地方只看價格的話,可能在交通上會花費很多的金錢和時間,反而得不償失。因此,如果引入會議地點的話,差旅的預算控制就能夠做到更加精準——但這些都要用到更加復雜的規劃算法。
這些技術本質上構成了差旅公司(或者說任何一個旅行社)的無形的重要資產,也是未來旅游企業在直銷渠道面前的競爭力所在。因此,正如任何一個平臺都要做大做強才能降低成本一樣,考慮到平攤研發費用和增強上下游議價權的邏輯,未來差旅公司市場逐步整合,單一參與者通過擴大規模來實現技術升級和降本增效,才是商旅市場的主旋律。
而GBTG和CWT的合并,拉開的是在歐美市場上“擴張—降本—進步—增效—擴張”這樣的飛輪的序幕。我們未來可以看到的是,CWT的老客戶可以逐漸享受到Egencia這樣的旅行科技,從而增強整個新GBTG的競爭力。對于BCD而言這確實是一個需要思考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事情。
未登錄
關注『環球旅訊』公眾號
獲得最新行業資訊
微信掃碼參與話題討論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