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買買買,今日賣賣賣
近日,復星旅游文化集團(以下簡稱“復星旅文”)董事會宣布,擬通過股份回購提案實現私有化并退市。
筆者認為,這一事件,不僅是企業自身戰略調整的信號,更是文旅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的風向標。
復星旅文的發展歷程,是海航、萬達(文旅)的進階版,但底層邏輯變化不大
復星旅文自2018年從復星國際拆分上市以來,僅六年時間便宣布私有化退市。這一決策背后,是企業價值被市場低估、交易流動性低的現實考量。
復星旅文的退市,讓我們不得不反思這些年在文旅產業普遍存在的開發商思維。
所謂開發商思維,是指類似于地產開發的商業邏輯,大額投資+資金快速回籠,上行周期瘋狂掃貨“買買買”,大魚吃小魚,快魚吃慢魚,擴張收購以實現上下游通吃;下行周期頂不住現金流壓力(高負債率、高杠桿,導致成本高企,現金流過分依賴于短期的高收益),便開啟“賣賣賣”甚至低價大甩貨模式……
2015-2019年,是復星旅文的高光時刻。
彼時,復星旅文先后收購Thomas Cook集團5%的股份,(以Club Med為核心推動業務重組)銷售平臺及服務提供商Thomas Cook品牌,酒店品牌Casa Cook和Cook’s Club等等,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文旅生態閉環。
然而,疫情的沖擊和市場低迷打破了這一假設,導致其業績承壓,近幾年處于虧損狀態以及股價表現不佳。
財報顯示,復星旅文自2020年出現虧損,直到2023年開始扭虧為盈。這期間,復星旅文拋出多項資產,以便回籠資金,緩解壓力。
對比海航以及萬達文旅的發展軌跡,發現復星旅文與它們有不少類似之處:
一是快速擴張與多元化發展。
復星旅文:通過收購Club Med等品牌,復星旅文迅速擴展其全球業務,構建了一個綜合性的旅游休閑度假集團。
海航集團:從單一的航空業務起家,通過大規模并購,發展成為涉及酒店、旅游、地產、金融服務等多個行業的跨國企業。
萬達文旅:通過開發萬達文旅城等項目,萬達集團也實現了從地產到文旅的多元化發展。
二是資本運作與上市歷程。
復星旅文:2018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,于近期宣布私有化退市。
海航集團:通過資本市場進行了一系列資本運作,包括并購和資產重組,最終因債務危機申請破產重整。
萬達文旅:萬達集團在資本市場上也有過多次資本運作,包括萬達商業的上市和退市。
三是高負債率與高杠桿。
三家公司都曾出現過負債率高達70%左右甚至以上的情形。
如果說海航是文旅的1.0版,那么復星旅文應該算是1.5版,它曾經著力于整合各業務單元,曾經在休閑親子酒店以及水樂園運營方面有所建樹,也曾希望在輕資產方面尋求突破,但截至目前整體效果不理想。
這次退市,反映了文旅產業發展模式需要發生深刻變化,需要從開發商思維中跳出來。
開發商思維,已經不適合今天的文旅
在文旅產業的發展歷程中,開發商思維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。
這種思維模式以地產開發為藍本,追求大額投資與快速的資金回籠,依賴人口紅利和政策紅利,通過資金的高周轉率來維持企業的現金流。
然而,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新質生產力的興起,這種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文旅產業。
首先,文旅產業的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。隨著全球旅游業面臨的消費需求不確定性增加、企業運營成本上升、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等多重挑戰,文旅產業需要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運營效率,而非單純的規模擴張和資金周轉。
其次,新質生產力的興起,特別是科技的賦能,為文旅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。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的應用,不僅豐富了旅游場景體驗,還推動了文旅產業的業態創新和產品升級。
這種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生產力,要求文旅產業從重建設轉入重運營管理階段,運營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。
再者,文旅產業的發展趨勢表明,投資將發生結構性調整與變化,從傳統的文旅項目向智慧文旅與數字文旅項目傾斜,從新建項目為主向“存量改造與存量盤活”項目轉變。
這要求文旅企業必須具備精細化、數字化、品質化的運營管理能力,而非僅僅依賴于開發商思維下的規模擴張。
最后,跨界融合與產業聯動,也為文旅產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。
這些新的發展趨勢要求文旅企業必須具備更加開放和創新的思維,以適應全球化的市場環境和多元化的市場需求。
綜上所述,開發商思維已經不再適合今天的文旅產業。文旅產業需要擁抱新質生產力,通過科技創新、精細化運營、跨界融合和國際化發展,來實現高質量發展。這不僅是對文旅企業提出的新要求,也是文旅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。
結語
復星旅文的退市,不僅是一個時代的終章,更是新紀元的序曲。它標志著文旅產業正從粗放型增長轉向精細化運營的新征程。
我們相信,文旅產業必將綻放新光彩,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更加多元、智能、可持續的旅游新時代。
未登錄
關注『環球旅訊』公眾號
獲得最新行業資訊
您好,我是您的人工客服!點擊聯系客服
微信掃碼參與話題討論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