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拳出擊
在今年寒假即將到來之際,監管部門針對研學游“通病”,終于放大招。
近日,北京市文旅局主動公布《北京市旅行社組織或承辦未成年人研學旅游服務規范(3.0版)》(以下簡稱“規范”),就全市旅行社組織研學旅游服務提出具體要求。
消息一出,引發各界反響。因為回顧近兩年,暑期旅行旺季,攻陷全國的研學游亂象確實頻現:
而此次規范的重點包括:
其一,嚴禁打著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等名校的旗號收客,應從有關高校為中小學校提供的正規團隊渠道辦理預約申請。
2023年暑期,眾多因疫情而封閉三年的高校,重新向社會公眾開放參觀,研學旅游的熱度,隨著高校恢復預約參觀而再次狂飆。
攜程發布的《2023暑期預訂趨勢洞察報告》顯示,研學產品預訂量已經超過2019年同期,周訂單量環比增長超過40%。
然而,在市場需求大大增加的研學市場,魚目混珠,有機構抓住家長對名校的渴求,披著“研學”的名頭,收取高額費用,推出價值萬元的七日清北游,卻對學生不聞不問甚至拳腳相向。
2023年7月,清華和北大學子爆料稱,山東濟南一公司舉辦研學活動,清北研學團貨不對板:
其二,旅行社應根據不同學齡階段學生有針對性設計開發研學旅游課程,確保“游有所研”、“旅有所學”,避免“只旅不學”。
有老師提到,目前市場上更多的是蹭研學的熱度,給孩子交著高額的費用,大多數實則參加的都是旅游團。
以當下深受歡迎的研學目的地之一——古都西安為例。
一般來說,市面上四天三晚的旅行團,報價大概為3000元,部分高端私家團報價為5000元。
當旅行被貼上“研學”標簽后,在旅行團普遍包含的,在打卡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、陜西歷史博物館、大唐不夜城等項目的基礎上,只需加上秦文化體驗兵馬俑手作、詩詞飛花畫、長安印象和國寶書法鑒賞課后,價格立馬就能翻上一番,來到“童叟無欺”的9880元。
甚至,還有互聯網“大廠”也打著研學的名頭,收費標準從單日營的500元左右到多日營的5000元左右不等。
但回到現實,研學旅游參與者主要為中小學生。有家長提到,在很多研學團中,年齡參差不齊,一天安排幾個景區,高強度下來,相當于走馬觀花的旅游,成了變相的高價旅游,而且對于一些小學齡的孩子來說,有些項目比如參加藝術博物館、大廠,他們真的能看懂嗎?
打卡式趕場、管理粗放、孩子學不到東西等吐槽,都讓這一屆父母發出了研學游就是“割韭菜”、“智商稅”的感慨,批評其為針對中產家庭的“教育焦慮”營銷。
其三,旅行社對研學旅游產品進行宣傳推廣時,嚴禁用夸大、模糊、偷換概念、語焉不詳等方式虛假宣傳攬客組團。
相比于價格的背刺,研學項目被人詬病更多的是,花了大價錢,實際內容卻與廣告宣傳不符。
不少旅行社研學機構抓住熱點,相繼推出了名校研學的項目,有的研學將清華北大的校門照片,放在了宣傳首頁,只有等到仔細閱讀介紹,才會有所發現項目宣稱“一切請以實物為主”:
實際上,這家博物館,以前只需購票20元即可入內參觀,但在某些旅行社的包裝下,票價也隨著研學游的熱潮漲了。
當夢想照進現實,家長們期望滿滿的一場研學游,就變成了清北周邊觀光旅行團。
更讓家長無從知曉的是,宣稱請來了名校畢業生或老師授課,但并未對任課教師的身份,進行任何明確說明,來自名校也是無從考證。
還有一些機構更是浮夸,打出宣傳口號“到中科院學科學,與科學家面對面”,可實際上,是去中科院自動化所一間對外開放的餐廳吃飯,或者到對外運營的中科院植物園逛一逛。
如果說,“注水研學”只是掛羊頭賣狗肉,那么,讓家長還有孩子們對期望的名校游失望至極的是,支付了數倍于普通旅行團的費用,卻連基本的食宿安全都無法保障。
2019年,四川曾發生一起,研學團39名學生集體食物中毒的事件。
近年來,中國研學旅行市場規模持續增長。
《2025中國研學旅行市場前瞻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》顯示,2023年中國研學游行業市場規模已達1469億元,同比增長顯著。預計到2025年,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,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。
但健康的業態,才能推動行業的良好循環發展。
如今,面對雷點滿滿、惡評不斷的研學團,近期,文旅部亦連發兩則規范研學游市場的相關通知:
其中,文旅部《關于促進旅行社研學旅游業務健康發展的通知》要求:
相信在相關部門的重拳出擊之下,又貴又坑、只游不學等研學游亂象,將被全面整頓,讓走馬觀花、到此一游的“研學熱”,走向高質量的研學“優”,實現陶行知所言的“生活即教育”。
未登錄
關注『環球旅訊』公眾號
獲得最新行業資訊
微信掃碼參與話題討論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