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演藝在狂飆
01 一波三折的上市歷程
“在天愿作比翼鳥,在地愿為連理枝。”
靠一部《長恨歌》打響名號的陜西旅游,如今再度敲響A股大門。
最新消息顯示,陜西旅游主板IPO進入問詢階段,一波三折的上市歷程極有可能迎來收官。
此前,陜西旅游數次摸到證監會的門檻,卻總在臨近之際因突發狀況而止步。
2017年1月,該公司于全國股轉系統掛牌,當年7月向陜西證監局報送了上市輔導備案材料,此后便無進展。
2020年12月,向中國證監會遞交IPO申請并獲受理。然而,由于合作的會計、律師師事務所被證監會立案調查,審查中止。
2022年4月,陜西旅游審查恢復,但因業績及自身經營規劃等綜合考慮,同年7月申請撤回上市申請,終止審核。
近兩年,陜西旅游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迎來較大規模的增長。
2024年主營業務實現約12.3億的收入,比2019年增長95%,幾乎實現翻番,這也給了陜西旅游再次沖擊上市的底氣。
據了解,陜西旅游的主要的旅游服務產品包括以《長恨歌》為代表的旅游演藝舞臺演出、以華山西峰索道為代表的旅游索道類產品運營、以及唐樂宮的演藝及餐飲服務。
招股書顯示,本次陜西旅游預計融資15.55億元,募集資金投入項目包括:
收購太華索道股權項目、收購瑤光閣股權項目、收購少華山旅游索道項目、泰山秀城(二期)建設項目、少華山南線索道項目、太華索道游客中心項目和太華索道服務中心項目。
在此次融資的使用項目中,涉及索道相關的項目多達五個,索道業務是陜西旅游的一大重要業務。
從2021年開始,索道業務的“扛把子”西峰索道乘索率就保持在100%以上。
2024年更是給陜西旅游貢獻了三成的收入(約3.9億元),索道業務毛利率高達65%。
除了山間索道,陜西旅游的另一個“現金奶牛”,藏在夜晚的華清池畔。
02 一部《長恨歌》,營收的半壁江山
在陜西旅游的營收結構中,《長恨歌》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核心資產。
2024年度,《長恨歌》為陜西旅游貢獻了約6.8億元的營收,超過總營收的一半,是陜西旅游名副其實的印鈔機。
《長恨歌》于2007年正式公演,是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,演出場地位于華清宮景區九龍湖,已運營近18年。
萬娛引力創始人、總導演周簫關注沉浸式演藝已經十余年,他認為,《長恨歌》做到了“本地人經常來,外地人必須來”。
“我是一個西安人,如果給要來旅游的朋友只推薦一部旅游演藝劇目的話,我肯定會選擇《長恨歌》。”
口碑良好,《長恨歌》的觀看人次在疫情之后更是實現了近三倍的增長。
在外部游客數量沒有特別高增長的情況下(2024年西安游客量僅比2019年增長2%),長恨歌實現了觀看人次的高速增長,2024年上座率接近90%。
這其中一個原因是,2021年,經過劇目調整及優化,陜西旅游推出冬季版《長恨歌》,平抑了此前《長恨歌》作為室外演出11月至次年3月停演的季節性波動,增加了產品全年的市場曝光度。
在周簫看來,《長恨歌》的成功,離不開幾方面的相互配合。
首先是《長恨歌》本身的演出質量是一重很大的保障。
其次是地理位置的得天獨厚,《長恨歌》表演場地華清宮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院只有十五分鐘車程,憑借兵馬俑強大的客流吸引力,也為演出帶來了大量流量。
而以唐文化為根源的電視劇如《長安十二時辰》、《長安的荔枝》等也在不斷抬升西安的旅游熱度。
在今年的端午假期,西安除蟬聯國內熱門旅游目的地和熱門入境游目的地外,還上榜國內租車熱門目的地、國內親子游目的地前十。
隨著近年來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,《長恨歌》以其高品質及內容獨特性在多個社交媒體形成自發傳播效應,進一步提升了其市場知名度,一些游客為了打卡劇中的“名場面”而來。
03 入局泰山,未見成效
實際上,像《長恨歌》一樣叫好又叫座的演出并不易得。
2021年開始試演的《鐵道游擊戰》,即使有首臺火車特技特效大型沉浸式實景演藝這個噱頭,但上座率在2024年僅有12%,在陜西旅游四個演藝劇目中墊底。
演藝場地可容納1600名觀眾,由此推算,平均每場只有不到200人觀演。
官方解釋,主要是由于演出所處的泰山秀城景區尚未建設完畢,未形成吸引大量游客的外部條件,且推出時間處在疫情期間,相較公司其他已經較為成熟的演藝項目知名度較低。
“景區運營不利對于旅游演藝肯定是有打擊的。對于旅游演藝來說,游客是順道看還是專門來看,這兩者的差別很大,不依靠集群流量,而依靠產品本身,要做到這個點也很難。”周簫表示。
出省入局泰山,對于陜西旅游來說,會是一步好棋嗎?
從旅游數據上看,泰山所在的泰安市表現良好。
2024年泰安市全年接待國內游客9429.4萬人次,實現旅游收入902.7億元,分別較2019年實現增長14%、0.9%;泰山游客量連續兩年突破800萬人次。
而《鐵道游擊戰》歸屬的公司泰安文旅,是陜西旅游的重要子公司,2024年度其凈利潤虧損,凈資產為負。
可以說,泰安文旅在等待泰山秀城景區的完全建成,以扳回一城。
招股書顯示,募集的資金中約7.3億元用于泰山秀城(二期)建設項目,約占本次募集資金的一半。
主要將用于建設文化演藝劇場,擬演藝劇目包括 《魯智深》《山海秘境》《泰山頌》和《天下》,目前已開始《魯智深》和《山海秘境》的劇目設計。
這一布局也呼應了旅游演藝市場不斷擴大的整體趨勢。
《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簡報》數據顯示,2024年旅游演藝演出場次18.93萬場,票房收入163.89億元,觀眾人數8542.23萬人次,大中型旅游演藝項目數量同比上升16%。
而在《長恨歌》和《鐵道游擊戰》一上一下的市場表現背后,旅游演藝的市場趨勢已經發生了改變。
周簫指出,“旅游演藝的類別在變得越來越豐富,從用戶畫像來說,受眾將越來越細分,悲情敘事可能會越來越不管用,讓受眾覺得輕松和開心愈發重要;從體驗形態來說,越來越傾向于沉浸式的方向,要讓觀眾有參與感;從客單價來說,高性價比的演出更為讓人接受。原先的純粹依靠大山大水,幾百號演員的旅游演藝劇目,我覺得會越來越少。”
“90%的演出業態之所以不成功,是因為它滿足的是導演一廂情愿的想法,導演的視角可能很專業,但旅游演藝需要研究老百姓喜歡看什么。有一句話叫‘靠市長不如靠市場’,市長不可能天天來看你這個戲,不可能天天來景區買票,但是老百姓可以,做旅游演藝就是人民戰爭。”錦上添花文旅集團董事長劉磊補充道。
同時,要依托當地文化,避免同質化,但也不能陷入自嗨。
社交媒體時代,現在旅游演藝也多了更多宣傳渠道,周簫認為要將宣傳前置。
“打造新的長紅的旅游演藝項目,需要打造流量的基本盤,要經得起15秒、30秒的片段化宣傳。在項目研發的時候,我會要求有100個能夠被流量化的點,這樣心里比較有底。”
與兩位業者交流過后,筆者發現,輕量化的旅游演藝,未來越來越有可能成為趨勢。
周簫指出,“三個月到半年之內,一個旅游演藝項目如果還沒火,那就證明是熄火了,也很難再調整。因為旅游演藝里大型的劇場、實景,能調能換的東西比較少,一旦要升級,就很有可能要選擇停演。”
“萬歲山武俠城里的王婆、不倒翁小姐姐,采取的都是‘一人興一城’的新模式,相對傳統演出來說,投資少見效快,利于宣傳,利于打造IP。”劉磊舉例說。
他對中國旅游演藝的市場充滿信心,“中國的旅游演藝市場還沒有飽和,精神文明的市場供給還遠遠比不上物質供給,拉斯維加斯一座城市就能有一百場演出,中國的市場仍在發展中。”
我們持續保持對旅游演藝市場的關注。
未登錄
關注『環球旅訊』公眾號
獲得最新行業資訊
微信掃碼參與話題討論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