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行需求被簽證“卡了脖子”
近日,有外媒爆出歐洲規模最大的航司——德國漢莎航空,想要停飛法蘭克福——北京航線。
據德國《明鏡周刊》報道,漢莎航空CEO施波爾(Carsten Spohr)近期在慕尼黑舉行的一次員工活動上透露,漢莎想要暫停法蘭克福飛往中國首都北京的航線。
至此,繼英國航空暫停北京航線,維珍航空、澳洲航空停飛上海,濃眉大眼的漢莎航空也即將步其后塵。
從年初至今,一大波外航都在陸續削減中國市場航線,似乎存在某種共性,那么到底問題出在哪?
不妨先來看看漢莎航空的辯解,據《明鏡周刊》報道,考慮停飛北京,漢莎方面給出了三方面的解釋:
漢莎的“訴苦”,代表了諸多外國航司目前的尷尬處境,但本質上,外國航司削減中國市場航班,打的還是“經濟算盤”。
據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發言人稱,漢莎航空飛往日本和韓國等國的東亞航線也將調整,因為新航線的飛行時間預計延長一到兩個小時,需要更多的燃油。
此外,漢莎本次想要停飛的法蘭克福——北京航線,目前執飛該航線的是一架較舊的空客A340-300飛機,這種四引擎飛機消耗的煤油量本身就相對更多,再加上繞行,成本自然是拼不過國內航司。
外航陸續退場后留下的市場份額,由中國航司接管,此消彼長之下,中國國際航線的這塊大蛋糕,超6成已經屬于中國航司。
根據 Cirium 跟蹤的定期運力數據,今年中國航空公司預計將提供 63% 的飛往內地航班座位,2019年增加約10個百分點。
事實上,除了運力、成本卷不過國內航司之外,國外航司口中的中國商旅出行市場需求下降,似乎也另有隱情。
以漢莎航空所在的德國為例,德國央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,2024年上半年,德國對華投資創歷史新高,達73億歐元。
像耳熟能詳的大眾、西門子等一眾跨國集團的員工,都是國際航線的常客,按正常邏輯,在華投資增加,雙方員工的商務往來也理應更加頻繁。
但令人沒想到的是,在德國對華投資創新高,中國開放歐洲多國免簽政策的背景下,德國簽證卻對國人顯得不太友好。
以至于,近期300家德國公司,在給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的一封信中,向德國外交部長喊話,要求簡化其中國員工赴德簽證程序。
用德國公司的話來說,簽證申請流程曾經很簡便,但現在卻需要大約三個月的時間,這讓很多公司倍感壓力。
信中強調,中國市場對公司至關重要,尤其是今年,在華德國企業受到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壓力特別大,為了迅速適應中國市場,德國母公司和它們在華的子公司,需要進行更緊密的交流。
實際上,在簽證問題上,德國簽證難的現象并不是孤例。
數據顯示,2023年申根國家合共在華簽發短期簽證(C簽)104.9萬張,僅恢復到2019年287.3萬張的36.51%。
顯而易見,外航草草退場,不是商旅需求弱了,而是簽證被“卡脖子”了。
簽證難問題,也擴散到了研學領域,用一位網友的話來說,“就是人家大門緊關,哪怕你送錢也不稀罕。”
那么未來會如何演變,歡迎評論區留言。
我們持續對文旅保持關注。
未登錄
關注『環球旅訊』公眾號
獲得最新行業資訊
您好,我是您的人工客服!點擊聯系客服
微信掃碼參與話題討論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