態度決定高度
職場如棋局,有人在熟悉的領域精耕細作,穩步上升;有人卻大膽落子,探索未知的天地。
差旅負責人M總屬于后者,曾先后就職于國內A、B、C三家大廠。但跟其他大廠的差旅負責人不一樣,他是中途跨界,踏入差旅管理領域。
“剛畢業的幾年,我在A大廠做采購,之后換到B大廠,進入采購部。后來,發現當時的差旅業務面臨重重挑戰,團隊人手短缺,且存在員工英文水平和海外經驗不足等問題,領導就詢問我是否有興趣轉做差旅采購。”
面對職業發展出現的意外轉折,抱著試一試的心態,M總接受挑戰。
這一轉變看似偶然,實則成為他職業生涯的第二起點。短短兩三年時間,便從一個差旅門外漢,一躍成為大廠的差旅負責人。
01
在外人看來,差旅管理的日常工作,涉及多方交涉,時不時還要背鍋,但在他眼里,卻如同“一日三餐”般,管理得井井有條。
●資源方面,制定采購策略,與航司、酒店等供應商談判,確定好不同品類的評估指標。比如協議航司要關注協議使用率和節省率,協議酒店要關注使用率和價格優勢占比。
●系統方面,關注差旅系統用戶使用數據,如用戶使用率、預訂成功率、預訂時長及用戶體驗等指標,以優化系統體檢及功能;
●服務方面,主要是處理各部門員工反饋的問題,分析原因并制定解決方案,使之標準化、流程化。
“那具體到采購上,您是如何確保公司拿到的酒店、航司等資源價格就是最優價格?”我開門見山,拋出了心底的疑惑。
M總笑道,不同的品類,我們采取的方法也不同。
“TMC品類市場競爭相對充分,通過招標了解市場報價;同時進行價格拆解,通過分析供應商成本和收入來爭取更優價格;航司因其具有較強的談判主導權,我們就從他們的視角去對客戶定級,匹配雙方訴求來探討合適的價格;新合作酒店以建立信任為主,參考供應商、OTA官網及其他客戶價格,來獲取合理價格;合作久的酒店,根據我們在它們客戶群中的地位,分析決定是維持原有的價格,還是接受一定的漲價。”
歲月不會虧待每一個奮力奔跑的靈魂,在B大廠的7年時間里,M總帶領團隊從0到1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差旅管理體系,亦取得了許多顯著的成就。
其中,最讓M總覺得有意思的事情,有兩件:
一、通過自建差旅平臺,引入多供應商競爭,成功將TMC服務費降低一半以上;二、突破了海外協議酒店對公支付方案,不僅解決了行業難題,還幫助差旅供應商發展成獨特競爭力,并成為他們獲取新客戶的一大“秘密武器”。
尤其是聽到降本幅度這么大,筆者大為震驚。
M總透露,他主要邏輯是在不降低員工體驗的情況下,讓不同供應商彼此競爭,從而有效削減了差旅服務費。當然,他調侃道,也可能是某些服務商之前收費太貴的緣故。
在B大廠的后三四年里,M總已經是獨立掌舵。他還告訴筆者,自己之所以成長這么快,主要有兩點:
“其一,差旅很直觀,每個人都有出差經歷,只要把自己當成用戶,親身去感受出差中遇到的問題,就能發現需要改善之處。其二,我有兩位在行業深耕二三十年的優秀老師,前三年跟著他們快速掌握了行業專業知識。”
“由此,我很快深入了解到差旅各個環節的痛點及其背后產生的原因。同時公司給予廣闊平臺,支持我們去嘗試不同于行業慣性的做法,積小勝為大勝,逐步把差旅平臺和體驗做得越來越好。”
02
然而,在差旅管理過程中,如何有效平衡成本控制、公司收益與員工體驗之間的三角矛盾,始終是行業內一大棘手的難題。
2023年,經歷疫情后,酒店普遍想提高價格,但M總公司的差標已經四五年沒變過了,基于預算考量,員工又不肯降低入住品質,希望維持原有價格,這一矛盾給他的采購談判工作帶來不小壓力。
如何平衡三方利益呢?
M總認為,在一定范圍內,差旅標準和員工出差所創造的價值會存在一個變化的節點。比如同樣是提高員工體驗,當我們的差標從100提升到200的時候,公司收益正向增加(雖成本也漲),而從400提升到500的時候,收益就可能相對下降,反而給企業增加成本。
前段時間,某家大廠鬧出有員工利用差旅標準“欺騙”公司差旅經費的事件,引發熱議,便是這一矛盾具象化。
M總說:“站在差旅負責人的角度,分析員工的差旅數據,篩選違規行為不是難事,但數據只能證明他們存在惡意使用差標的情況,無法說明有多少員工從中受益。”
“這家公司此前秉持信任員工的邏輯,認為員工超標越多,公司應該報銷越多;現在開始嚴控差旅費,認為員工超標越多,報銷越少。你不能說它原來的邏輯不對,只是說公司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,差旅政策也隨之改變。最重要的是,公司的差旅政策和管理理念保持一致,不要出現背離。”
有資深差旅專家曾在環球旅訊DIC北京站論壇上分享過一個觀點:
●對公司而言,員工體驗可能只是官話,差旅管理核心是降本。但一味追求降本,員工就會不開心,影響了出差意愿和工作效率,又未必能達成出差目標。
可見,M總所希望的平衡節點,并不輕松找到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國內大部分公司差旅標準固定,員工不管是淡季還是旺季,都傾向貼著差標預訂酒店,這其實又很難界定員工是否打著體驗的幌子過度使用差標,給企業增加成本。
03
目前,M總投身差旅管理行業已有六七年。
在旁人眼中,或許這是個瑣碎又磨人的領域,但他卻樂在其中,始終將為幾十萬員工提供優質的差旅體驗、合理規劃好公司每年數十億的巨額差旅花費作為自己的主線任務。
“現在,我計劃加入C大廠,這段經歷吸引我的地方是碳中和實踐方向的機會,在同樣的領域追求不同的結果,更加適配企業的差旅管理訴求。”
在M總看來,當下差旅管理行業正處于快速變革期,充滿機遇與挑戰。
過去三年,差旅管理以國內為主,互聯網大廠發展勢頭好,對于差旅特別是體驗方面的投入大。但現在經濟大環境下行,頭部公司的差旅投入特別是體驗方面的投入已經在收緊。
同時,隨著差旅管理的逐步成熟,成本考量權重增加,過去中國企業選擇單一供應商的情況較多,未來外購平臺、引入更多供應商可能會是趨勢。
未來三年,隨著中國企業出海步伐加快,國內公司會更多納入海外差旅管理,尤其是東南亞、歐美國家的業務會增多。
至于中國的TMC在服務中國企業境外差旅需求時,對比美國運通等國外TMC是否有優勢?M總則認為要從兩方面分析。
“從供應商能力,包括資源覆蓋度、響應效率來看,國內供應商對公支付解決方案更好、系統更加易用。這個情況下,如果企業是這樣的需求,那國內TMC的優勢會更加明顯。
但如果企業的需求是員工信用卡,且通過線下方式預訂,那國際TMC的優勢就更加明顯。有的企業需要對公支付、有的需要信用卡支付,選擇國內還是海外的TMC,主要看出海企業自身的業務需求與這些TMC所能提供的支付形式是否匹配。”
“從企業出海模式看,不同模式下,對供應商(TMC)的需求也不同。如果只是中國的企業出海,且海外的量沒有那么大,一定是中國TMC更有優勢;若出海在國內和海外的業務量都比較大,且企業在中國和海外需要供應商,想統一管理,是各找一家供應商,還是找一家供應商把兩地都覆蓋,則視具體情況而定。”
對于這個行業,M總滿懷熱忱與期待,也希望更多新鮮血液、更多玩家注入這個行業。
“培養同理心,理解員工、供應商和政策制定方的不同需求,以開放的心態去傾聽各方聲音;保持學習的熱情,差旅管理涉及多方面知識和技能,需要不斷從實踐中積累經驗,從書本中汲取理論知識;多關注像環球旅訊、skift等行業資訊平臺,了解行業前沿動態,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。”
這是M總曾經走過的路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這一行,大部分企業的差旅管理部門的人員都很少,能夠“殺”出來的,無一不是挑大梁的存在。
由旅訊商旅與GBTA聯合研發的《差旅管理基礎課程》在4月上線,幫助商旅從業者提升自我和職場躍進。
掃碼了解課程詳情!
未登錄
關注『環球旅訊』公眾號
獲得最新行業資訊
微信掃碼參與話題討論
評論